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工作 > 工作动态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厦门红十字会走过110年,将继续砥砺奋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群团力量
2021-11-23

  “救”在身边,爱在身边。诞生于1911年的厦门红十字会,已整整走过110年。回首过去110年,一代代红十字人在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时期,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贡献了重要的人道力量。

  作为党的群团组织,近年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红十字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及志愿服务等工作,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以及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展望未来,市红十字会将继续服务中心,深化改革创新。按照“十四五”规划,围绕建设爱心厦门、健康厦门,持续推动应急救援、应急救护培训、人道救助,以及“三献”等各项重点工作,加强红十字宣传阵地建设,推动红十字文化传播传承,切实提升红十字事业发展水平,继续发挥好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我市打造高素质标杆、高颜值典范、现代化前沿、国际化枢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何无痕

  本版图/厦门红十字会 提供

  【名片】

  厦门市

  红十字会

  厦门红十字会诞生于1911年,今年正好110周年。市红十字会经1958年11月恢复重建,1997年和2002年两次机构改革,完善了工作机构。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下,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业务建设逐步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2005年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2015年荣获“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厦门市红十字会作为党的群团组织,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以及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直以来,市红十字会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突出抓好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三献”、人道传播和对台服务等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荣誉】

  1992年

  2002年

  分别被授予“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

  2005年

  厦门市、思明区被授予“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区”。

  2008年

  被中国红十字会、福建省和厦门市分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015年

  被国家人力资源部、中国红十字会表彰为“全国红十字会先进集体”。

  2020年

  市红十字会赈济部被中国红十字会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

  2021年

  湖里区村里社区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我市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红十字会系统通报推广。

  【数字】

  ●今年抗疫期间,全市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捐赠款物1.02亿余元;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5589场次,出动33506人次

  ●武汉抗疫期间,全市红十字会共接受社会捐赠款物1.09亿元

  ●市、区红十字博爱驿站全部建成,红十字会社区基层组织实现100%覆盖

  ●全市登记器官(眼角膜)捐献13728例,登记遗体捐献1675例

  ●实现器官捐献100例,遗体捐献260例,眼角膜捐献246例

  ●动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加入中华骨髓库3.66万人份,实现捐献109例

  关键词1 应急救援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积极融入政府应急工作大局,与应急管理部门建立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工作机制;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纳入总会应对海峡两岸备灾救灾体系,建立了以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为主体、基层备灾救灾仓库和协议单位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动员和保障机制;依托志愿力量组建市直机关志愿服务等应急救援力量。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冰冻雨雪、台风、水灾及疫情防控等救助,先后募集款物约6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2 

  应急救护培训

  厦门市红十字会积极融入健康厦门建设,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活动,创办“红十字培训中心”,开展急救员持证培训和公益普及培训,每年培训初级急救员6000人以上;持续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在全省红十字系统连续3年取得个人第1,团体两年第1、一年第2的佳绩。

  关键词3 人道救助

  发挥红十字会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爱心互助平台,融入全市脱贫攻坚和爱心厦门建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心及时送到困难群众身边。连续27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建设“红十字博爱超市”,打造“红十字大病救助”等品牌,设立20余个专项基金,对困难群众进行长效帮扶。

  关键词4  三献

  厦门市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无偿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遗体和器官(组织),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宣传、造血干细胞动员登记服务、遗体与器官捐献登记和缅怀服务等工作,修建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和文化馆,各类捐献指标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关键词5  基层组织建设

  厦门市红十字会支持、指导街(镇)、社区、学校及其他组织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实现社区红十字组织100%覆盖。精心打造红十字服务站、生命教育体验馆、红十字博爱驿站等富有红十字特色基层服务阵地,成为基层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积极发展红十字会员,按专业分领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品牌化、社会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成为全市志愿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6  红十字文化传播

  厦门市红十字会坚持把红十字文化传播作为事业发展第一推动力,不断提高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创办《厦门红十字》刊物、官网、官微等加强宣传动员。把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宣传传播作为动员社会力量的关键举措,与重点工作统筹谋划,同步推进,持续用力。围绕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讲好红十字故事,传播红十字声音。

  关键词7  对台服务

  强化红十字应急救援闽台融合合作,建设闽台中心渔港红十字救护站,为海峡两岸渔船民提供红十字应急救护和人道救助服务,通过搭建厦金“生命救护绿色通道”,累计护送服务318起339名患病台胞返台治疗。

  动员吸纳在厦台胞加入红十字会,参与红十字工作和活动,借力社区台胞主任助理机制,开辟对台交流新平台,培育发展“两岸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作用,用真情架起两岸交流融合的桥梁。

 

  ▲武汉发生疫情后,厦门市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开辟海外捐赠通道。今年9月厦门疫情防控期间,市区红十字会上下联动,组织接受社会捐赠,第一时间发动会员、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阅读“红十字爱心小书包”书籍。

  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举办全市应急救护技能大赛。

 

  组织社区红十字骨干开展应急救护演练。

  2020年“博爱送万家”活动启动仪式。去年已经是第26年举办该活动。

  厦门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100例。

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伍搬运伤员。

 

  【大事记】

  ●1911年11月

  厦门红十字会宣告成立。

  ●1923年1月11日

  集美学校成立童子军红十字组织。

  ●1937年7月7日

  厦门籍医学家林可胜组建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抗战期间,他奔走前线,救死扶伤,建立完整的战地救护体系。

  ●1958年 11月29日

  厦门市红十字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厦门市红十字会。

  ●1990年9月9日至12日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在金门岛就人员遣返问题进行工作商谈,达成海上遣返四点协议(即“九·一二”金门协议),建立了事务级联系和遣返渠道。厦门市红十字会全程参与相关事务性工作。

  ●1994年4月8日

  厦门市红十字基金会成立。

  ●1998年8月

  厦门市红十字会第一次主办“万人献爱心”大行动。

  ●2007年6月28日

  中共厦门市红十字会党组正式设立。

  ●2008年

  汶川地震期间,因赈灾救济工作突出,市红十字会被中国红十字会、福建省和厦门市分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011年12月

  厦门市红十字文化广场竣工。

  ●2014年-2020年

  围绕“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主题,举行多部门及海峡两岸红十字志工应急救援等联合演练;组织“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应急救护大赛,推进应急救护“六进”工作。

  ●2020年-2021年

  疫情发生后,开辟海外捐赠通道,组织社会捐赠,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各区亮点】

  ●思明区红十字会

  建设全面基础扎实,各项工作均衡发展,应急救护培训规范化、常态化,思明区2005年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称号。

  ●湖里区红十字会

  基层组织建设走在前列,红十字宣传等工作成效明显,湖里街道村里社区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

  ●集美区红十字会

  应急救护公益培训抓得紧、抓得实,注重打牢工作基础,2020年荣获“福建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

  ●海沧区红十字会

  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基层红十字工作、对台服务等独树一帜,成绩突出。

  ●同安区红十字会

  重视做好应急救援等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募捐中连续两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同安区2007年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

  ●翔安区红十字会

  重视做好人道救助等工作,募捐救助富有成效,打造多个救助品牌,深受群众好评。

 

 

  1924年,同安战役(即泉同之战)爆发。图为集美学校童子军红十字救护队与成功施行截肢手术的三位伤兵合影。

 

  【历史人物】

  许嘉斯

  代表福建省出席

  万国红十字会

  19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来自厦门红十字会的许嘉斯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首次统一大会)。

  资料显示,许嘉斯于1919年-1921年在集美学校任校医。1923年,泉安战事发生,他组织医队出发救护,当时医药及其他各项费用约五六百元,都由许嘉斯一人负担。1924年,金门突发流行病,每天约数十人感染,并且在一两天内或七八小时就丢了性命,且患病者年龄都在16岁以下。为此,许嘉斯特别设立一家防疫医院进行施救。同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20周年之际,他代表红十字会厦门分会致“中原鼎沸  炮火连天  血肉横飞  戍卒可怜  死伤救护  不比不偏  慈悲为念  愿量无边”颂词。

  林可胜

  林可胜

  积极培训医疗队伍

  毅然投身救国事业

  林可胜祖籍厦门,是中国现代生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华医学会第七位华人院士。抗战时期,他舍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毅然投身救国事业。他积极培训医疗队伍,建立战时救护体系,开创中国军医制度。他于1937年筹建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