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工作动态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00后工程师在厦兑现爱的承诺
2025-08-13

  

  12日上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采集室里,又成功完成了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将珍贵的生命火种送往亟待救治的患者。2000年出生的王启明成为了厦门市第16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致自己:千里之诺,速递爱心

  七月的尾巴,入职厦门某技术公司尚在试用期的王启明,接到了家乡内蒙古包头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即应允。“我2020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就已经深思熟虑过了,我记得当时就有句话叫‘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有任何后悔。”王启明坦言,“只是知道概率很低,所以接到通知时有些意外罢了,也有些兴奋,没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机会帮助别人。”

  在得到王启明的答复后,厦门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迅速无缝衔接,承担起后续的对接与协调工作。从七月底接到通知到八月初,整个流程高效推进,环环相扣。在市红十字会周密的安排下,王启明协调工作时间,顺利完成了体检。由于患者病情紧迫,体检与高分辨配型检测同步进行,结果全部顺利通过。得益于平日的坚持锻炼,王启明对体检结果充满信心。他笑着分享道:“我是8月8日开始打动员剂的,没有什么不良反应,非常适应。这个日子也很吉利,代表了一种好的开端。这次捐献,感觉像是在表示厦门这个城市很欢迎我。”

  致英雄:星火燎原,点燃希望

  在确认捐献并深入参与的过程中,王启明与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许多沟通,也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获得的信息让他感慨万千,对这项人道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知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建立,早期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他动情地说,“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一名负责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后来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才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队伍才不断扩大了。”他由衷地敬佩这些幕后英雄,“还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整个过程当中负责协调沟通,联络各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他也看到了无数普通志愿者的力量,“像我这样的很多志愿者,同样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事业贡献了许多力量。”

  深知百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是生命的奇迹馈赠,这份源于极低概率的独特体验,也让他倍感珍惜与荣幸:“我知道配型成功率非常低,虽然许多人都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机会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因此这种机会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这份深刻的认知也让王启明将造血干细胞捐献视为一场社会大爱的接力。“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能发展得如此完善,是社会各方面努力的成果。”王启明真诚地表示,“希望接受帮助的患者们康复后,可以的话一起加入人道事业,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他视自己为汇聚大爱的“微光”之一,并期待这份生命的善意能够持续传递,生生不息。

  对受自己帮助的那位未曾谋面患者,王启明给予了深切祝福:“患者要承受经济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所以捐献成功对患者本身以及他的家庭是很大的帮助。我了解到他们在接受移植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排异反应,这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大的考验。衷心期盼在干细胞移植之后,他能顺利完成手术,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不良反应。希望他以后好好生活,好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日子。”

  致后来者:萤火成辉,与爱同行

  作为一位“过来人”,王启明对将来可能匹配成功的潜在捐献者有许多肺腑之言和建议,希望能消除顾虑,传递力量。

  他首先要打消的是大家对健康方面的担忧:“我知道大家现在生活都很忙碌,各自有自己需要忙的事情,可能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感到疲劳或者难以安排。但如果能够捐献,就尽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造血干细胞捐献对我们自身没有健康损害,无需担心。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例捐献,志愿者中未出现因捐献而导致身体或心脏损伤的情况,因此大家可以放心。”

  其次,他强调心理建设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在捐献时,我们需要尽量做好心理建设。虽然我没有和家人说,但是我不建议大家都这样。还是要争取和家里人沟通好,毕竟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他深知家人的理解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最后,王启明满怀感恩地谈到了他身后坚实的支持力量——他的工作团队。“领导和同事们都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在我捐献期间,他们分担了我的工作,非必要的工作任务都尽量避免打扰我。” 这份默默的守护与分担,让他心中充满暖意,也成为了他安心完成捐献的动力。“我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他笑着说,“回去之后要请他们喝奶茶、咖啡。” 这份来自职场的暖流,与他对患者的祝福、对社会的回响期盼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鹭岛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生命乐章。